立足中国证据,引领溶栓新时代:中国替奈普酶在卒中救治中的价值与地位
其中,王拥军教授团队主导的“TRACE系列研究”成果闪耀国际顶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带来重要突破。其核心药物替奈普酶的自主研发和成功应用,更体现中国生物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中国方案”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这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卒中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影响循证实践和指南制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BMJ评价)。
➤ 从剂量探索到时间窗拓展,TRACE系列研究引领静脉溶栓新征程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主导的TRACE系列研究中,TRACE研究2作为多中心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聚焦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h内),在中国人群中评估并确立了0.25mg/kg替奈普酶静脉溶栓的优势剂量,其安全性与0.9mg/kg阿替普酶相当,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随后的TRACE-2研究3首次在亚洲人群(n=1430)中验证了中国替奈普酶治疗发病4.5h内AIS的疗效与安全性,证实其非劣于阿替普酶,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这推动《英国和爱尔兰国家卒中临床指南(2023版)》和《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将替奈普酶列为阿替普酶等效替代药的溶栓选择4。
TRACE-3研究5则实现进一步突破,结果于2024年发表在NEJM。作为全球首项针对4.5~24h扩展时间窗静脉溶栓研究,TRACE-3研究在我国58家中心纳入1208例患者,显示中国替奈普酶组90d功能独立(mRS评分≤1分)率达33.0%,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24.2%),且两组sICH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为基层医院提供了无血管内治疗条件下的再灌注方案4,更直接推动《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6将溶栓时间窗扩展至24h。
➤ 双重突破,中国替奈普酶在桥接和反桥接治疗中的价值验证
针对大血管闭塞性AIS(LVO-AIS)的治疗争议,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清武教授和资文杰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全国39家卒中中心开展的BRIDGE-TNK研究7,成果登顶NEJM并同步在2025年欧洲卒中组织会议开幕式发布。研究证实,对于发病4.5h内就诊且适合静脉溶栓的LVO-AIS患者,中国替奈普酶联合血管内取栓治疗组的90d功能独立(mRS评分0-2分)率达52.9%,显著高于直接取栓组的44.1%(P=0.04),且安全性良好。该研究的阳性结果破解了“桥接取栓vs直接取栓“治疗难题,为缺血性卒中再灌注的桥接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反桥接治疗方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和北京安贞医院霍晓川教授牵头,联合全国19家卒中中心完成的ANGEL-TNK研究8,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替奈普酶的临床应用维度,成果登顶JAMA。该研究针对发病4.5~24h内且经血管内治疗实现成功再灌注的急性LVO患者,证实动脉内使用中国替奈普酶增加90天极好功能(mRS 0-1)恢复的比例,且不会增加sICH或死亡风险。这项突破为时间窗延长的反桥接治疗提供了高级别证据,凸显了中国替奈普酶在急性卒中救治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 高标质控,保障用药安全
中国替奈普酶遵循完整、严格的创新型新药路径进行研发与申报,在实现生产工艺技术突破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药品质量。技术上,该药物是国内首个采用CHO细胞连续灌流工艺的重组t-PA类药物,其HCP残留不仅严格控制在中国药典限定标准,且上市后监测未出现HCP相关不良反应;质量方面,高达75%的单链比例保障了用药的安全性优势9。此外,该药物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严格审评,获批36个月有效期10,充分证明了其在稳定性和杂质控制方面的卓越水平,也代表了官方对其质量的高度认可。
➤ 争分夺秒,抢赢“黄金窗口”
“时间就是大脑”是卒中救治的黄金法则。与传统溶栓药物60分钟持续输注相比,替奈普酶半衰期长(>20min),可5–10秒内静脉推注完成给药,实现“一针溶栓”11,12,显著提升给药效率,为患者争取宝贵救治时间。
➤ 医保赋能,提升药物可及
中国替奈普酶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对“医疗可及性”的推动。此前,该药物已获批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并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5年起,其针对AIS的治疗适应症也被纳入医保,报销时间窗覆盖0-4.5h。目前,它是中国唯一一款拥有针对心梗和脑梗双适应症、双医保的替奈普酶*,基于这一优势,临床仅需储备一款药物,即可应对心梗、脑梗两类急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需求。中国替奈普酶大幅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推动创新药物惠及更广泛人群,也为基层医疗单位开展标准化溶栓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 剂量适配,兼顾疗效与医保控费
我国缺血性卒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13,一项基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的研究纳入了2015-2022年共154,503名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该人群的平均体重为(65.23±12.46)kg14,根据中国替奈普酶溶栓治疗的标准剂量(0.25mg/kg体重),其16mg/支的药品规格更贴合卒中人群体重分布,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提升药物经济性,为医保控费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双重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57(06):523-559.
2.Li S, Pan Y, Wang Z,et al. Stroke Vasc Neurol. 2022 Feb;7(1):47-53.
3.Wang Y, Li S, Pan Y,et al. Lancet. 2023 Feb 25;401(10377):645-654.
4.谭泽锋, 徐安定. 中国卒中杂志. 2025;20(5):529-548.
5.Xiong Y, Campbell BCV, Schwamm LH,et al. N Engl J Med. 2024;391(3):203-212.
6.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编写组. 中国卒中杂志,2024.19(12):1459-1477.
7.Qiu Z, Li F, Sang H, et al. N Engl J Med. Published online May 21, 2025.
8.Miao Z, Luo G, Song L, et al. JAMA. 2025 Aug 19;334(7):582-591.
9.丁有学,等.药物分析杂志.2014:1208-1211.
10.//www.cspc.cn/details/details_92_5287.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11.Keyt et al. Proc Natl Acad USA 1994;91:3670-3674.
12.Davydov, et al. ClinicalTherapeutics 2001;23(7):982-97.
13.Wen-Jun Tu, et al. Mil Med Res. 2023 Jul 19;10(1):33.
14.熊俞婷, 程爱春, 尹金风, 等. 中国卒中杂志. 2025;20(8):1066-1072.
【声明】
2、本资料仅供医药专业人士参考,非产品推荐依据,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